2024年11月22日

推动可持续投融资生态系统建设 落基山研究所发布《中国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洞察与展望》报告

2024年11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为响应COP29的关键议题之一“促进全球气候融资增长”,并为持续助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落基山研究所发布《中国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洞察与展望》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立足我国气候科技发展与投融资市场现状,针对气候科技投融资的特点,重点关注初创企业面临的投融资挑战,系统性分析核心影响因素,并从科学模型、平台建设、金融产品创新三个维度提出赋能策略,为推动可持续投融资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支持。

 

促进全球气候融资增长是COP29的首要议程,为呼应这一主题,本届大会首次设置了 “融资、投资与贸易主题日”,开展多项高级别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巴库气候融资、投资和贸易倡议(BICFIT),气候融资行动基金,商业、投资和慈善平台,促进公正转型投资等。来自私营部门、多边开发银行和慈善组织、气候基金、国际机构和民间社会的多方代表参与了主题日活动,积极承诺为切实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

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驱动力,气候科技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在我国,依托于政策激励和初创企业创新热潮,多类气候科技投资额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受国际局势、能源危机与疫情影响,全球投资市场活跃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此背景下,早期气候科技初创企业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不确定性及技术壁垒等多因素限制,发展尤为艰难。

为破除气候科技发展早期的融资困境,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和分配,报告聚焦我国气候科技与投融资市场现状,重点分析初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挑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三项赋能策略,为推动可持续投融资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支持。

报告总结梳理出气候科技投融资三大关键市场趋势:

  • 气候科技投资需求大,增速快,但投资范围高度集中,亟需拓展。2023年, 我国针对气候科技的投资达到6.3万亿人民币,贡献了中国GDP增量的40%,但投资主要集中于可再生能源、电网、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大量减排空间尚未被激活。
  • 气候科技初创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将成为技术突破的主要动力。若在2050年实现零碳,那么届时需要部署和应用的气候科技,当前约有一半还处于研发阶段。初创企业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生力量,对于所处行业的技术变革意义重大。
  • 气候融资市场基本建立,但初创企业资金来源仍存在拓展空间。我国已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方案兼备的绿色金融体系,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的气候融资市场机制日臻成熟。然而,当前主流的气候融资机制对于初创企业的适配性有限,更为灵活的融资渠道仍需拓宽。

针对气候科技初创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报告分析了三点潜在原因:

  • 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初创企业融资来源受限。国际市场的持续动荡抑制投资者投资情绪,外资减少对华的直接投资,引起资本市场对中国初创企业投资环境的重新评估,增加了初创企业融资的难度。
  • 气候科技投资在技术和政策方面存在专业门槛,使投资者望而却步。投资气候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企业时,投资者需要同时具备对于技术领域、产业配套、环境价值评估、国家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的理解,而气候变化领域的发展历史较短,具备这些能力的专业人才紧缺。
  • 技术类初创企业发展周期长、风险高,且需要持续资金注入。在产品盈利前,初创企业需经历原型开发、迭代、规模化生产等多个阶段,需要大量前期投入。随着企业发展,初创企业所需的资金量难以完全通过内部资金满足。然而投资初创企业的高风险、长周期特性使其获取外部融资面临困难。

基于上述现状和挑战分析,报告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加速气候科技投融资发展的行动建议:

·开发科学模型,量化减碳潜力与投资收益,并预测宏观因素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帮助初创企业与投资者管理投融资组合。

·推动平台建设,搭建交流合作网络消除信息壁垒,促进资源高效流转降低项目创新与实施成本,加速气候科技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创新金融产品,缩小投资风险敞口,稳健投资收益,突破投融资障碍,丰富气候科技初创企业融资渠道。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表示:“气候科技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初创企业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生力量,对于所处行业的技术变革意义重大。为初创企业针对性地提供长周期、高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有助于缓解其融资困难、加速技术研发与市场化进程,并推动行业整体的低碳转型。作为国际智库,落基山研究所将持续关注气候科技投融资的动态发展,推动创新金融模式的落地,促进气候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助力全球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