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推动建筑用材低碳采购 落基山研究所发布《低碳采购撬动建筑用材减排潜力》报告

2024年11月20日,落基山研究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最新报告《低碳采购撬动建筑用材减排潜力》(下文简称“报告”)。报告对水泥、钢铁为代表的建筑用材在降碳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展开分析,强调通过采购来培育低碳建材市场的重要性,并提出提升建材生产经济性、加强碳核算与认证、完善激励措施与保障机制等具体措施,以期加速低碳建材市场化,为相关行业实现低碳转型提供助力。

《低碳采购撬动建筑用材减排潜力》报告

建筑用材降碳是我国重工业低碳转型的重点课题,也是推动建筑与基建全生命周期降碳的关键,对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2020年,我国建筑用材生产造成的碳排放量超过23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建筑与基建是建材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领域,据估算共消费我国超过90%的水泥和45%的钢材。因此,完善低碳建材生产和应用体系是促进相关行业减碳的重要抓手。低碳采购能激发低碳建材产品的早期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低碳建材的推广应用。我国工程项目中建材消费量巨大,仅公共工程中水泥和钢材消费量就分别达到7.8和2.0亿吨(2022年估算),占两类材料消费总量的40%和47%。在推行低碳采购的政策情景下,到2030年,低碳建筑用材公共采购每年能拉动4500万吨的低排放钢材和2.77亿吨的掺合料和近零碳水泥的市场需求,直接带动钢材和水泥行业减碳2700和3700万吨;如果低碳采购普遍推广到全行业,则可以在钢材和水泥行业推动6100万吨和9700万吨的减排量。

基于行业现状和挑战,报告梳理出探索经济技术可行的建筑用材减碳路径,夯实低碳建材碳核算、评价及认证机制,完善低碳采购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三大重要工作方向,并提出设计低碳建筑用材采购制度的思路与要点,为开拓低碳原材料的早期市场提出了行动建议,内容如下:

探索经济技术可行的建筑用材减碳路径

为增强应用低碳建材的成本经济性,近期可主要采用已具备经济技术可行性的循环再生建材。例如,增加掺合料比例的低碳混凝土、废钢电炉路径生产的低碳钢材等,此举在有效降低碳强度的同时,可避免明显增加建筑工程成本,使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可控制在0.4%。中长期可逐渐部署应用新兴低碳建材,如零碳水泥制备的混凝土、氢冶金钢材等。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规模化应用,用新型技术生产的低碳建筑用材的经济性将得到大大提升,2030年的工程溢价可被控制在2%以内。由此,通过公共采购能够培育亿吨级别的低碳建筑用材市场,并带来显著的减排效益。

 

夯实低碳建材碳核算、评价及认证机制

从绿色建材推广迈向低碳建材市场培育,关键在于建立建材碳足迹管理体系。夯实低碳建材产品的碳核算及认证基础宜有三方面举措,其中包括:一,完善建材产品碳核算细则,尽快推动更多建材产品种类规则(PCR)标准的制定、审议及发布,促进全行业应用;二,丰富建材本土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加强产品背景数据收集及数据库的建设、更新及完善;三,在绿色建材评价体系中纳入量化的碳足迹阈值,通过定期更新采购指标中的碳约束条件,起到鼓励先进、有序推动低碳转型的作用。

 

完善低碳采购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针对当前部分低碳建材尚不具备经济性、低碳建材认证需要承担额外费用、建材减碳的创新举措与现行标准存在不兼容等问题,宜在低碳建材的生产、消费、认证等环节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措施内容包括:一,明确低碳建材应用场景,包括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及农宅;二,强化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低碳”属性,在产品层面设置碳足迹限值,或在项目层面约束单位面积的隐含碳限值;三,设置多维度激励措施鼓励低碳建材研发、生产及应用,包括直接资金奖补、竞价优惠、绿色建材保险等;四,创新技术标准,鼓励新技术优先测试及试点应用,促进新技术推广。

近期行动方向

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适时将产品碳足迹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对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提出“研究制定市政基础设施和电子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绿色采购需求标准,开展政府采购支持公路绿色发展试点,适时将碳足迹管理有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 我国目前绿色建材推广试点与政策已有较成熟经验,未来可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善的低碳采购机制。报告提出,未来一段时期,以碳足迹为基础的低碳采购将是培育低碳工业原材料早期市场的重要机遇,各相关方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 推动基于循环再生的低碳用材技术推广与产能扩大,着重探讨高比例掺合料混凝土、再生骨料、再生钢、再生铝等低碳材料生产与供给,提高技术经济可行性;
  • 优先推动预拌混凝土等主要建材产品PCR规则制定、审议及发布,建立行业EPD平台等,促进全行业应用;
  • 探讨将产品碳足迹量化考核纳入现行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及采购需求标准,设置产品或工程层面的隐含碳限值;
  • 设置多维度激励措施鼓励低碳建材的生产、认证及工程应用,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 探索低碳建材的应用场景,积极开展低碳建材的测试和试点工作。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表示:“以低碳采购作为重要抓手,低碳建筑用材市场的推广有助于带动工业、建筑等多行业实现减排,也为产业链各方凝聚共识、加强协同行动带来新的机遇。未来,落基山研究所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探索低碳材料生产、碳足迹核算与认证、建筑隐含碳降碳等串联产业链各方的关键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系统性的能源转型和减排行动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