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17年中国碳减排与能源行业相关热点回顾

Lena Hansen,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曹艺严,落基山研究所咨询师;刘莎,落基山研究所传播经理

落基山研究所(RMI) 2016年发布的《重塑能源:中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在通往2050年的发展路径上,可以通过降低一次能源需求以及增加非化石燃料比例,实现大幅减排模式下的经济发展。目前RMI中国项目团队正致力于该研究成果的落地实施工作,推进需求侧能效提升与供应侧能源结构优化。本篇博客主要回顾了2017年中国在碳减排及能源改革工作上的推进及进展。

低碳发展: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项目启动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中国设定于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的全面达峰,而城市代表着全国超过60%的GDP和碳排放。因此,城市的减碳行动和提前达峰将对全国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国自2010年起开始启动低碳城市试点项目。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三批45个低碳城市试点,加上此前公布的两批42个试点,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7个城市启动了低碳城市试点项目。第三批及前两批中的多数已提出了碳排放达峰年份目标,范围多在2018至2028之间,比全国碳排放达峰提前约5至10年。并且,其中一些城市已开始进行达峰方案的研究与制定。其中,兰州于今年7月份发布了《兰州市2025年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武汉也于今年初发布了《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这是目前最先出台的两个城市达峰计划,其中明确了该市各主要行业领域具体的碳排放强度和规划目标,以及提倡的措施和推进办法,对其他城市制定达峰实施方案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随着更多城市宣布碳排放达峰目标,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APPC)将在城市达峰工作上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帮助这些城市制定达峰行动方案并协助其落实。

交通: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出台 中国开始研究传统燃油汽车停售时间表

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势头依旧强劲,继续实现稳步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79.4万辆和77.7万辆,连续第九年位居全球第一。2017年9月28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达到3万辆以上的,从2019年度开始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其中,2019年、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2021年度及以后年度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公布。自2016年起国家电动汽车补贴力度逐渐降低,2020年后补贴或将取消,也就意味着未来双积分政策可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推动力。补贴政策的弱化对汽车制造商来说也意味着其重心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提升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性能、续航里程等方面的技术能力,真正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中的独立竞争力才是新环境下的发展之道。

2016年德国、荷兰和英法等国相继宣布将在2025-2040年后停售燃油车,2017年梅赛德斯奔驰宣布2022年所有产品线将实现电动化。这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而在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工信部领导也表示目前工信部已经开始传统燃油汽车停产停售时间表的研究。虽暂时未有更官方的其他相关信息公布,却也暗示了中国致力于交通行业低碳化的积极态度和决心。

建筑: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补贴力度空前

作为降低建筑碳减排的重要一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已于2016年年底正式实施。该标准提出了不同气候区各建筑类型实际运行能耗的约束值及引导值,其中约束值约为优于50%的既有建筑的能耗水平。不同于现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规定各项技术措施,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以实际运行结果为导向的建筑节能政策标准,是中国建筑节能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目前尚未有与中国相似建筑体量的其它国家颁布此类国家级标准。RMI曾撰写博客文章,分析此标准对于美国建筑业减排的启示。该标准目前仅是推荐性标准,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节能咨询相关企业如何应用该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预计2018年将发布《民用建筑能耗标准》的宣传贯彻材料,细化如何落实标准的应用,指导相关部门更好地执行该标准。

2017年6月,北京市印发《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及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社会投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予以奖励。项目确认为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后,按不超过50%比例预拨,项目通过审核后付剩余补贴资金。相比于国际上其他政府补贴,北京市出台的这一补贴标准非常高,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增量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多数开发商在成本方面的顾虑,能激励更多的开发商参与超级能耗建筑的开发与建设。在这一政策的有力支持下,2017年,北京市共有9个超低能耗建筑建设项目获批

空气污染治理:北方地区清洁供暖 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住建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规划》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替代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7400万吨。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替代散烧煤1.5亿吨,供热系统平均综合能耗降低至15千克标煤/平方米以下,北方城镇地区既有节能居住建筑占比达到80%。此次规划指出清洁供暖涉及热源、热网以及用户各个环节, 为清洁供暖未来几年的发展从机制和资金方面提供政策的支持。政策的出台将促进清洁供暖技术的推广,供暖行业也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电力:建立电力环境属性市场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2017年7月,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系统正式开放,电力用户可以通过购买绿色证书的方式实现绿色电力消费,这是中国第一个将电力的绿色属性剥离来销售的市场。目前绿证对于用电方来说仍是自愿支付的额外成本,尽管有诸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绿证购买,但市场交易规模仍十分有限,交易量约占核发量的0.1%。4月份,国家能源局公布了2020年各省非水可再生配额目标,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发布配额制的年度考核目标、具体考核对象和方法。目前该考核方法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可能另外建立单独的“可再生能源证书”系统来作为追踪和履行配额的方法。如果当前的绿证不能作为配额履行的手段,价格又相对偏高的话,其接下来市场的成交量可能很难有较大增长。

12月份,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这标志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式启动。文件明确参与主体包括发电行业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为重点排放单位。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其他行业自备电厂视同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管理。虽然只针对电力行业,但是电力行业占中国碳排放的46%,本次纳入的发电企业有1700多家,排放量超过30亿吨,启动后中国碳市场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尽管只覆盖一个行业,起到的总量控制作用有限,但也是清洁电力的绿色属性价值体现的重要举措,并将为后续其他行业碳市场的启动奠定坚实基础。

电力的环境属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对非化石能源电力环境价值的认可,以一种更市场化的形式体现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竞争中的优势。

电改:市场化合同电量逐步增加,现货市场试点启动

2015年的电力改革九号文发布至今,各项具体的改革指导文件和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目前,除西藏外的其他所有省份均完成输配电价改革,至2017年底累计核减电网准许收入480亿元。在过去按政府核定上网电价进行计划发电的基础上,逐步以年度、月度电量直接交易合同的方式放开市场。2017年除海南外,其他各省均成立了电力交易中心,前三季度交易电量累计达1.14万亿千瓦时,度电平均降价约5分。通过合同的方式将改革红利释放到用户,帮助发电企业更好的评估其发电成本,适应市场化报价的方式。同时帮助监管机构适应自身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角色的转变。目前的双边交易电量还是多以煤电为主,在一些弃风弃光较严重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已参与到双边合同交易中。各省中长期合同交易规则中也提到未来可再生能源电力参与将会逐步放开,为企业实现可再生能源直购提供了政策可行性,也是未来BRC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重点。

除中长期协议外,2017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首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的八个地区,预计将在2019年初开始运行现货市场。尽管有一些国际上现存的市场机制和理论可以作为参考,但各省份地区面临的电源和调度问题不尽相同,要在约一年的时间内研究并实行如此大的市场规则变化对各利益相关方都是较大的挑战。其中部分地区已发布初步的试点方案和时间表,但仍未有具体的市场规则。如何帮助其平稳的实现市场转变,并为其它省份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方法是RMI中国电力项目目前的工作重点。

分布式电力交易市场:非集中式电力供应形式的探索

中国十三五电力规划目标中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需达到7.7亿千瓦,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31%。面对目标年限接近、三北地区风光电消纳困难以及跨省传输消纳能力有限的局面,新能源的分散开发、就近消纳将是下一步风电和光伏电力新的发展方向和形态。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分布式发电市场交易试点的通知》,使分布式发电用户在配电网级别“售电给邻居”成为可能,而且明确可通过用户直接交易并向电网企业支付“过网费”、电网代理交易和电网收购等三种方式进行。在后续发布的补充通知中明确2018年将由省级发改委及相关监管部门牵头确定试点地区、搭建交易平台、制定“过网费”标准、编制交易规则,最晚在2018年7月前正式启动试点。市场化交易采用直接交易加配电网过网费的形式,有望实现需求侧用电成本下降,发电侧获得高于标杆电价收益的双赢局面,进一步促进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增量电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