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经济转型、节能减排通盘考量,实现“双赢” ——《武汉市工业碳排放达峰研究报告》总结

李也

中国工业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工业化增长后,正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和实现经济“腾笼换鸟”成为了发展的新目标。与此同时,工业城市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需求,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如何以绿色低碳措施为抓手持续推动工业转型发展是中国工业城市的重大课题。

在落基山研究所发布的《武汉市工业碳排放达峰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中,我们同时考虑经济转型增长与碳排放目标,对武汉市2015-2030年工业碳排放进行了完整的测算。结果显示,武汉市“十三五”期间工业部门75%的碳减排将来自产业结构优化。本报告的结果和方法对其他城市有一定借鉴意义。

武汉市工业碳排放达峰目标

2017年12月,武汉市出台《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以下简称达峰计划),提出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峰值不超过17300万吨的细化量化目标,并要求其中工业部门(不含能源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20年达峰,峰值不超过7330万吨。

本项目旨在测算在落实达峰计划目标的前提下,工业部门的达峰年和峰值,以及实现工业部门先于城市达峰的路径和相关优先政策措施,并评估这些政策措施的社会经济影响。

实现目标:产业升级、能效提高为重点

经测算, 如采取一系列综合行动,武汉市工业部门可在保证GDP增长水平的情况下,实现2020年碳排放达峰,峰值为7290万吨二氧化碳。与基准情景相比,从2015年到2020年,武汉市工业部门可累计减少22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通盘考虑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因素,我们将武汉市工业部门的行动从四个领域进行分解: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品升级、提高能源效率和低碳化能源结构。结果显示,在2015到2020年间,武汉市的工业部门累计碳减排中75%来自于优化产业结构,62%来自于提高能源效率,还有10%来自于能源转换。而产品升级,因产业链高端化可能带来的生产步骤的增加,可能使得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上升,对工业部门碳减排带来负贡献。但2020年后,产品升级也将逐步转为碳减排正贡献领域,能源转换的贡献将增大,结构优化和能效提高的贡献将相对减弱。

报告预测,在达峰情景下,2025 年武汉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达到24130亿元,医药行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信息技术行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均实现《武汉制造2025》和《武汉“十三五”规划》中对新兴战略产业定下的目标值。同时,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的总产值依然保持在1000亿元和410亿元的水平。工业部门整体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创新、协调、优化与发展”。

对于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部门,报告还从生产流程出发,深入研究能源效率潜力。研究发现,虽然本报告仍识别出企业可行的、经济有效的个别技术改进措施,但武汉市武钢等大型企业的能源效率已与全球领先水平对标。下一阶段,工业企业可基于节能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优化系统设计与管理,挖掘系统节能的潜力。根据测算,系统节能可为工业带来至少10-15%的能耗节约,并达到节水节料等效果。另外,泵系统、空压系统等通用设备也可为武汉市工业整体带来13%左右的电力消费下降。

此外,在达峰情景下,2015-2030年的累计节能量需要每年160亿元投资,并预计带来平均每年1.3万人的工业就业损失。但从更广的范围来看,工业达峰行动将优化武汉就业岗位的结构,带来更多高端就业机会,并带动交通、金融、物流、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就业增长。

未来方向: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双赢模式

通过研究,报告针对武汉工业达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也可为其他城市推动工业转型和达峰减排提供一定参考:

  • 优化产业结构:保持传统重工业产值,重点培养医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汽车制造、电气设备等行业,大幅提高新兴战略产业产值占比;
  • 加速产品升级: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推动产品向中高端跃升;推动流程再造、废弃物处理、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产品升级的绿色化;
  • 提高能源效率: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钢铁、水泥、石化总产量,在继续深度挖掘技术节能潜力的同时,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系统设计,挖掘系统节能的潜力;
  • 低碳化能源结构:从生产工艺技术改进、能源供应结构优化两方面提高工业电气化水平。

碳减排约束对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的要求与动力,而经济的结构转型、效率提高、清洁化等不仅可以抵消规模扩大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促成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也使得经济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对于城市工业部门而言,应全面系统地考虑工业结构优化、产品升级、能效提高和能源转换等措施实施的优先顺序和阶段性效果,同时注重协同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效益,为推动城市碳排放达峰、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